知讯

走进电影《长安三万里》里的诗——《望岳》 ——唐·杜甫

网络 12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走进电影《长安三万里》里的诗——《望岳》  ——唐·杜甫

释义: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当人登上山的绝顶,就会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崚嶒:高耸突兀。
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
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
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歘(xū)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
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邦家:国家。
祀典:祭祀的仪礼。
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有虞(yú):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洎(jì):到,及。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行迈:远行。
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尽日,终日。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漾舟:泛舟。
清光:清亮的光辉。
祝融:指祝融山。
峯(fēng)峯次低昴(mǎo):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盖:指紫盖山。
嶫(yè):高耸。
羣仙:群仙,众仙。
牵迫:很紧迫。
修途:长途。
未暇:没有时间顾及。
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
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府主:指州郡长官。
曷(hé)以:怎么能。
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
衰俗:衰败的世俗。
 

创作背景: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远眺泰山时的壮丽景色和自然力量,表达了他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在创作背景方面,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身处安禄山之乱后的动荡时期。当时,杜甫被贬至河南新乡,心情凝重而沉郁。他的创作被这种情景和内心的激荡所影响,他以泰山为象征,寄托了自己内心的坚定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也是中国道教和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在诗中,杜甫用诗人的想象力来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称其为"造化钟神秀",意指泰山的壮丽景色就像是上天所创造的美妙艺术品。他通过描绘泰山的高大和磅礴,以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表达了杜甫对泰山的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他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来形容自己内心激荡的感觉,以及一瞥泰山巍峨壮观景象所带来的震撼。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杜甫的志向,希望能够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多山岳,感受自然和宇宙的辽阔,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追求真理和超越尘世的向往。
 
总的来说,杜甫的《望岳》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壮丽景色描写的诗作,展示了杜甫对泰山的景色和力量的感叹和敬仰。它也反映了杜甫的思想境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