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讯

幼小衔接的孩子该怎么培养好习惯,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网络 136

幼小衔接的孩子该怎么培养好习惯,1.1. 给孩子建立规矩意识;2.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3. 培养孩子的坚持性;4. 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5. 以身作则
幼小衔接的孩子该怎么培养好习惯,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1. 给孩子建立规矩意识

给孩子制定一些家规或个人规矩,例如定时睡觉、按时起床、每日读书等,并要求孩子严格执行,逐渐培养孩子的遵纪守法意识
场景1:关于吃饭方面的规则:
1、吃饭时间半小时,时间一到无论是否吃完,都要被收走;
2、吃饭的时候可以聊天,但嘴里有东西的时候不能说话;
3、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夹菜的时候请先看下夹菜餐具上是否有饭之类的等等几条。但要注意不是制定好后,随便跟孩子说说,这样孩子会认为这个并不重要,要让孩子有仪式感,要让孩子知道这个很重要,而且是家人都要遵守的家庭规则。
经过这样的仪式感后,孩子可能前几次仍挺顽皮,但一段时间后他会知道,如果我拖时间,时间一到,我就不能吃饭了。慢慢的吃饭方面的规则意识就建立起来了。当然这个对于刚开始学习吃饭或刚学会不久还不熟悉的孩子不太适用。

场景2:关于上幼儿园方面的规则:
       有一部分家长会认为上幼儿园也不是很重要,反正幼儿园就是在里面玩玩,如果小孩子不太愿意去,就请假几天,所以经常会出现有些孩子几天在幼儿园,几天又不在幼儿园的情况。其实这也是不利于小孩子习惯和规则的建立,实际上这种情况涉及到两方面,一是规则的建立,还有就是会与儿童的心理成长相关

场景3:关于平时生活方面的规则
      生活各方面能建立起来的规则就更多了,当然不可能一一例举。说几种情况:
      我见过一种情况是这样的:本周前二天奶奶家,后二天外婆家之类的,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太好的。对孩子来说过二天就是新环境,刚熟悉了又换了新环境,从另一方面讲这样也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孩子一直在换环境。 
   从规则建立来讲,奶奶和外婆带孩子的方法肯定会有所区别,可能奶奶今天是这样一个方式,过二天外婆是另外一种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信息超级混乱,你让孩子如何建立起规则来?换成让成人这两天做这个工作,过二天再做另外的工作,对于刚工作的人来说,他肯定也是混乱的,而且到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尽量让孩子在一定熟悉的环境中,有固定的人来带,当然这个肯定不是说孩子不能带到外面去,只是说带的人相对固定,去外面也一样,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顺便提一句,在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时候,经常变换环境,不太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很多方面的规则家长可以慢慢引导孩子。  
比如在厨房门上贴上一个象征性的标志,告诉孩子厨房一个人是不能进去的。时间一久,孩子看到这个标志就明白,我一人是不能进厨房的,这样是不是把规则建立了。
      还比如家里可以准备一个小书架,书封面朝外放的那种,慢慢引导孩子要看书可以自己去拿,看好后希望自己能放回去,前期需要家长的引导,但时间一久,孩子就形成了习惯,这个动作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规则的建立对孩子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小时候规则没有建立好,想要将孩子不好的习惯纠正过来,是非常难的。所以家长要耐心的引导孩子,有些方面可能对家长来说很简单,但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可能未必知道,所以请家长耐心点,再耐心点。而且0-6岁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相对第一次规则的建立不会非常的难。

2.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

教育孩子学会合理规划时间,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形成时间观念和责任感,尽可能培养孩子的自管理能力
1、给你的孩子一个机会去花他或她自己的时间
      儿童没有成人的“寸步难行”概念,这就要求父母帮助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时间观,珍惜时间观念。对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时间估算。一定要让孩子自由地这样做。一次给我一两个小时,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
 

2、使时间可见
     父母可以在家里一个显眼的地方放个闹钟,给他们的孩子买块表,这样他们就可以指着墙上的钟或者问他现在几点了,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了。有了“时间”这个无形的接力棒,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孩子们也比以前更加“听话”,做事不会那么拖拖拉拉的。
 
3、时间框架的制定
      在做家庭作业时,家长不妨与孩子讨论一下做作业的时间和休息时间,这就使孩子有了一定的紧迫感,提高了注意力,最终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通过制定自己的计划,孩子将能够理解时间的重要性,计划的事情要按时完成,或者计划不能在以后完成。制定一个时间表,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

3. 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帮助孩子制定一些目标,如坚持读书、坚持锻炼身体等,并给予鼓励和奖励来激励孩子坚持下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

1.每天坚持按时上幼儿园

2.每周坚持剪指甲

3.坚持饭前便后自觉洗手

4.按需饮水,自己端饭,用餐不讲话,不挑食

5.餐后坚持用毛巾擦嘴

6.午睡时坚持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并尽快入睡

>7.起床后自己穿衣,整理好服装;根据天气情况灵活穿脱衣服等

8.每天坚持打卡阅读 ;

4. 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并引导孩子自反思,逐渐让他们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
1、要有积极而良好的亲子互动。
        多些亲子互动的游戏和交流,便于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比如,游戏中尽量鼓励孩子主动指导父母怎么玩,以此来激发他与别人沟通的愿望。互动中家长说话要多些体贴,少些数落或唠叨,以一种开放和发展的态度对待孩子可能有的错误。

2、让孩子学会倾听
        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另外,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沟通能力也是有好处的。家人之间民主、尊重、自由,家庭气氛安全、轻松、愉快。这样,孩子放松地表达,认真地倾听。
 
3、阅读也是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也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表达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事情的看法。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儿童歌曲,古诗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
4、家长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两个人的交流是无疆界的,孩子就能知晓人与人交流的快乐,他就会随之如法炮制畅所欲言。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成人的好奇心,其核心应当是突出孩子的主导地位。
5、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同时,营造一个自由,平等,轻松,喜欢沟通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邀请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分享。在家庭这个练习场上不断的练习,走出去才会有这样的能力。
6、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不管你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遇到什么样的不顺,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抱怨,去发泄负能量,觉得自己什么都无能为力。而是应该教会孩子,积极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坦然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这样的态度对孩子而言,比学习成绩重要千百倍

5. 以身作则

作为家长,要本着以身作则的原则,自己先做好榜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