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家长的想法也不同,所以,即使有相对客观的科普可参考,最终还是需要父母自己综合判断后找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方法。
婴幼儿来自食物的风险,主要是两个方面,食材过敏和食品安全
关于食材过敏
儿童食物过敏反应的患病率约6%~8%,因为每个孩子都存在过敏的风险。只是过敏有高的遗传性,过敏体质的父母,在选择食材上,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一、食材的添加顺序
这点,在传统理论和前沿科学上存在争议。
传统理论认为,婴儿添加辅食应遵循从低敏食材到高敏食材的原则。即按照谷物优先,然后蔬菜、水果、蛋黄、肉类,一岁后再尝试海鲜、坚果、大豆制品这样的顺序逐一添加。

这是我之前根据资料和张六六的辅食添加过程整理的表格,因为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此表格仅供参考。
而就在2013年12月2日,加拿大儿科学会和加拿大过敏症及临床免疫学会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了孩子6个月以后不要延迟任何食物的引入,推迟引入鱼肉、花生(小月龄需碾碎)或鸡蛋的添加不能防止甚至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发生的风险。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营养学会指南,正确的辅食添加是先加强化铁的米粉和肉类,然后加蔬菜和水果,六个月大就可以吃鸡蛋,但蛋黄和蛋白要分开添加。建议在一岁内尽可能的让孩子的食物种类迅速丰富起来,这样可以达到全方位的营养均衡,也可以避免很多医生所谓的缺铁、缺锌、缺钙问题。
两种观点见仁见智,作何选择,完全要看家长的育儿理念。因为免疫力低下而过敏的食材,比如说蛋黄,早吃可能会过敏,但并不会特别严重,有些家长会选择早吃,早吃肠胃早锻炼,而且营养可以丰富;有些家长会选择晚吃,晚吃孩子可能就不过敏了,不用遭受痛苦。
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免疫系统欠缺而导致的过敏,会过敏的孩子晚加也一样过敏,不会过敏的孩子按时加也不会过敏,所以延迟加达不到减少此种过敏发生的作用。
孩子们的特点不同,妈妈们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随时做出各种判断,没有任何一种育儿理论适合所有的家庭。保守还是激进,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孩子足够了解的基础上。
二、婴儿在增加新食材时, 每次只添加一种食物
新食材的第一次,一定要少量添加,注意观察过敏反应,如腹泻、呕吐、皮疹,2-3天没有问题,再添加另一样食物。如若发生过敏,则需要回避,第一次回避隔3个月后可再次尝试添加,如若过敏,再次回避则半年以上再尝试,如若还过敏,建议找医生判断是否免疫系统缺陷需要终身回避。
三、新食材的测试,尽量安排在中午之前
小月龄宝宝或许只吃一餐辅食,但新食材测试,也最好安排在上午。万一出现了过敏反应造成不适,白天看护更容易,严重时也方便送医。
关于食品安全
在中国,食品安全是最大的问题,也揪着妈妈们的心,毕竟天使宝宝们,是最经受不了毒害的。在给孩子选择安全的食品时,我遵循的是下面几个方法:
一、不在吃上省钱
在我这几年接触很多农产品的产地,供应链以及种植方法后,更加明确了,不一定价格越高品质越好,因为有过度营销的成分和定价策略,但好东西都便宜不了。
孩子食量不大,即使选用优质食材,也不会花太多钱。孩子健康,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希望随着中国的发展,政府质检机构的作为,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得到解决,妈妈们就能少费很多心了。
二、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均摊的意识必须有
在三鹿爆出三聚氰胺事件时,没有人可以想到,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那些结石宝宝不是只吃三鹿,而是很多奶粉换着吃,是不是受到的伤害还能小一些。所以,给孩子买食物,包括奶粉、米粉和零食,从来不会只买一个牌子或者一个国家的。万一哪个我们想象不到的大牌儿出了问题,孩子遭受的伤害不会很严重。
三、自己做的食物VS进口成品辅食
关于这点,也是存在争议的。美国专业营养师与自然疗法医师Carol Simontacchi在《愚弄全球的食物》一书中提到,包括婴儿奶粉、婴儿食品等加工食品其实都有很多问题,可能含有人工添加物等。鉴于欧美日婴幼儿食品标准的严格,我对成品辅食的安全性还是比较信任的,挑选大品牌且成分最为单纯的就可以。但如果不是外出方便携带,我大概率还是会选择自己在家做辅食。
在自制和市售辅食的PK中,有一点儿是一边倒胜利的:那就是婴儿早期无论添加什么谷物,都要确保是市售的强化铁食物,比如说米粉,燕麦粉,糙米粉。因为婴儿早期对铁的需求量很大,自制的一般达不到铁的需求。当添加食物的种类丰富,营养能达到均衡了,就可以不用总吃市售米粉了。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zx095_service@163.com),带来不便,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