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与阙
廊
《华夏意匠》中提到的这个“门堂之制”,指的是在建筑的每一个院落单元中,以“门”、“堂”、“廊”三个元素组成了整个建筑单元。你看,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元素,就是“廊”。这里的“廊”,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廊”的“廊”有些不同。这里指的是一些附属建筑,比如四合院中除了中轴线上的堂屋之外的东、西厢房、倒座房,当然也包括没有容纳空间的回廊、游廊,和只有遮挡作用的围墙建筑。
如果说中国建筑的立面可以用台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组成的话,那么在平面上,也可以归纳为门、堂、廊三个部分。
其实在平面上,这三个部分是中国建筑永远的标准配置,不管是院落式的民居,还是超级大的宫殿建筑群,或是寺庙衙署等,只要是群落式建筑,可以说都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
当然,门、堂、廊三个词只是这三个部分的概括说法。门,指的是门屋,包括屋宇式的大门和在墙上开的随墙门;堂,指的是处于建筑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廊,指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建筑和用于围合功能的围墙等建筑。
阙
在汉代之前,宫殿的门有一个专门的形制,叫做【阙】。说白了那其实还不是门,只是两个高台立在宫殿的外面。《释名》里说:“阙,阙也,在门两旁,阙然为道也。”《广雅》里也说:“象魏,阙也。”《名义考》里也有一段关于阙的描述:“古者宫廷,为二台于门外,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两观相植。中不为门,门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以其悬法为之象,状其巍然高大谓之魏。”这里所说的“象魏”,就是指的宫殿外的阙楼。
“阙”这个东西,可以看做古代最早的宫门了。
在建筑上还没有把“门”看得很重要的时候,在宫殿外面也就是建起来两个高台,中间“阙然为道”,也就是中间一条走道,想进到宫殿就得从这儿过。
汉代的建章宫有二十丈高的“凤阙”,那是妥妥的进宫前的最华丽的建筑。发展到唐代,大明宫前方左右有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这已经是和宫殿相连接了。
到了宋代,“阙”的形制进一步削弱,汴京城正门宣德楼的两阙已经变成了阙亭。《东京梦华录》记载:“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而已。
到了明清,“阙”已经成为了门的一部分,成为了门上的阁楼式建筑。故宫的午门,就是这样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