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zx095_service@163.com),带来不便,请见谅
古代宫廷有“三朝五门”的说法。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中写:“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礼记·明堂位》中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也就是说,在皇家礼中,天子所居的宫殿要有三朝,也就是三个集会和朝政的地方。(这就是传说中的狡兔三窟?)
“三朝”在不同朝代的称呼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最熟悉的也就是故宫中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了,这就是古代三朝传承下来在建筑上的表现。五门就是在三朝之外要有五个门,依次排开,以显示皇家礼制。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上,最初设立“门”的需求并不是为了突显什么皇帝的威仪和礼制。
在原始文明中,在那片姑且被称为“建筑”的树枝和泥土当中,那个为了进出方便而留出的开口,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单纯的实用功能,那仅仅是为了进出建筑的方便和一种防卫上的需要。
而建筑上后来被施加越来越多的礼制和规则,其实就是附加在其使用功能之上的一种人为需求,是最终为了权利而设计出来的一系列操纵和控制人心的权术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