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堂之制”是什么意思
“门堂之制”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中国古代建筑,很少有单独一个建筑出现的,一般都是建筑群,就算再简单,简单到只有一个一进的院落,那也大门和堂屋,也就是门和堂是分开的,这就是所谓的“门堂之制”。
进入一个二进式院落住宅的过程是这样的:从大门进入,迎面就是影壁,左手是一道屏门,穿过屏门,进入第一进院落。第一进与第二进院落之间的门就是一种叫做垂花门的门,(这话如何这么绕嘴),从垂花门进去,到达了正院,也就是第二进院子。经过正院,这才能到达正房,也就是堂屋。
当然,要是像故宫那样的超级建筑群,那这个“门”,就不是简单的一个门了,从午门开始,层叠叠,只要有大殿就会有相应的门。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门堂之制”,最初是一种礼制上的需要,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的三礼之制。
当建筑形制上升到一种国家体制,并被逐渐确定下来之后,连同有关诸侯、大夫、士人等阶层的房屋制式也一并被确立,形成了所谓的“门堂之制”。也因为成为了“礼”的一部分,这才流传了下来。
正因为这种传统,中国建筑就再也没有单独的“单座建筑”出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礼”,体现在院落式建筑群的布局上。从正房(也就是堂屋)到厢房、耳房、后罩房、倒座房,从正院到偏院,建筑的等级,同时也是人的等级。这是上千年来被严格执行的制度。
从建筑的平面构图上来看,由于有了独立的门,建筑群就有了节奏,有了开端与启始。犹如音乐和戏剧的开篇(《华夏意匠》语),是整个内容的总领。也正是由于“门堂之制”的出现,才有了现在中国建筑最典型的四合院布局。这个后面还要接着讨论。
中国古典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围合院落式布局。由于有了独立于房屋的“门”的出现,使门和堂屋之间自然形成了院落。
院落实际上是由“门”和“堂”,再加上连接二者的“廊”三个元素组成,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落。虽然并不完全规定一堂一门,但大体上说是一“院”一门。“门”就是整院落空间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既是前一个建筑群组的结束,又是本身院落的开始。所以说,中国建筑的平面图,从纵向上看,基本就是门-屋子-门-屋子-门的组合,这就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