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03):敕勒歌
19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诗释义:
千里阴山之下,广袤无垠的敕勒平原一望无际。天空湛蓝,仿佛方圆巨帐横空而起,笼罩着四面的大地。微风拂过,牧草摇曳,许多牛羊显露出藏匿在草丛间的身影。
①《《敕勒歌》乐府诗集 古诗》: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创作背景:
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中国北朝时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民间口传中逐渐演变成一首长诗。它描绘了略阳敕勒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草原上游牧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敕勒歌》的创作背景涉及多个历史因素,其中包括北朝时期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有学者认为,该歌曲可能源于匈奴文化,具有较强的蒙古族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它体现了北方草原地区特有的风格和风情,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当时游牧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并突出了忠诚、勇敢和自由的民族精神。
总之,《敕勒歌》作为一种具有浓郁草原特色的蒙古族民歌,既反映了当时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也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3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5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6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zx095_service@163.com),带来不便,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