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55):惠崇春江晓景
127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释义:
竹林外,一两枝婀娜多姿的桃花初放,河中的鸭子追逐游戏,它们敏锐地感受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蒌蒿,嫩嫩的芦笋也开始冒出头,而此时河豚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
大雁北飞,就像急切想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它们差点掉队。在还没有飞到北方之前,它们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因此选择在江南渡过这美丽的半月春光时节。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写于1076年,诗名《惠崇春江晓景》。此时苏轼已经调往惠州担任知州,此诗描述了他在惠州所见到的春江景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桃花、竹子和江水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苏轼用“鸭先知”来形容春江水温,道出了一个老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春季,江水温度逐渐升高,鸭群才会迁移至南方。这句话也隐含着苏轼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描绘了春季水草长出,鱼类也开始繁衍生息;同时,河豚也随之而来,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最后两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表达了苏轼的思乡之情,他用“两两归鸿欲破群”比喻自己也盼望着能够和家人团聚,与故乡相见;而“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这句话则表明苏轼不想回到北方,因为北方还有很长的寒冷冬季。他渴望在江南感受到完整的春天。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3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5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词75篇(6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zx095_service@163.com),带来不便,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