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的亚岁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气。每年立春之后,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岁次,这就是所谓的“亚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亚岁有很重要的意义,人们会根据亚岁的变化来预测和调整各种事务,比如农时、祭祀、婚嫁等。
24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而形成的一种纪年和指导农事的日、月、节气等法定术语,其名称历经演变和沿革较长,下面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别称:
立春:除夕、开门红、雨水节、报春节。
雨水:启蛰、惊蛰后、地膜戴、放牛节。
清明:寒食节、春祭、打青坊节、扫墓节。
谷雨:谷种节、挑花节、绿风节、落花生节。
立夏:小满、初夏节、喝凉茶节、赛龙舟。
芒种:六月节、麦秋节、吃巧克力节、虫豸节。
夏至:仲夏节、红嘴子节、七星口、端午节。
小暑:初伏节、七月半、观音诞辰、祭海节。
大暑:中伏节、出海节、七月节、盂兰节。
立秋:处暑前、初秋节、钓鱼节、拍秋腔。
处暑:中元节、盂兰节、捞生节、上元节。
白露:秋分前、秋膘节、诗礼节、吃山药节。
秋分:中秋节、月饼节、祭月节、赏月节。
寒露:霜降前、仲秋节、桂花节、食柿子节。
霜降:寒衣节、红叶节、松茸节、湿地节。
立冬:冬交、初冬节、抱冰节、吃火锅节。
小雪:腊前节、狗咬吕洞宾节、吃饺子节、开教堂节。
大雪:腊中节,水龙头、吃臭豆腐节、钓冰人。
冬至:至日、百炉会、送灶节、泡面节。
小寒:冬至后、小年节、压岁钱节、扫房节。
大寒:腊月节、消寒宴、大年节、除夕夜。
这些别称反映了人们对24节气的重视和关注,并且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密不可分。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zx095_service@163.com),带来不便,请见谅